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超链接》报道,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强调博物馆能够创造联动效应,促进积极变化,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助力美好生活作出贡献。
(资料图片)
如今,公众参观博物馆热情持续高涨。今年“五一”期间,据国家文物局不完全统计,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次,达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
北京天文馆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天文馆,于195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当时亚洲大陆第一座大型天文馆。这里也是电视剧《三体》中主角亲眼看见“宇宙闪烁”的地方。
北京天文馆(图片来源:北京天文馆官网)
天外展品与特殊剧场展现宇宙魅力
北京天文馆作为《三体》中“宇宙闪烁”这一关键情节的发生地,吸引了许多科学爱好者的瞩目。但科幻不同现实,目前北京天文馆的主要观测设备仍为光学波段的天文望远镜,北京天文馆研究员朱进表示,要观测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使用光学手段是难以达到的,需要使用例如“中国天眼”这样的射电望远镜才可以看到微弱的辉光。
尽管如此,在北京天文馆的3D剧场,观众通过佩戴3D眼镜,也能获得近似的体验。尤其在天文馆天象厅的巨大球幕之下,观众可以领略浩瀚宇宙的各种奇观,仿佛置身空旷的野外,看到逼真的星空。
除了令人炫目的3D、4D与球幕剧场外,北京天文馆的各种藏品也能勾起观众浓厚的天文兴趣。这里的每一块陨石,无论大小,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例如1958年在广西南丹县发现的南丹铁陨石,重达680公斤,历经艰辛搬运,从深山中运抵北京,陈列在天文馆中。
观众还能在北京天文馆一睹月壤的芳容。朱进介绍,目前展出的月壤是美国所赠,仅重0.5克。天文馆正在申请获取“嫦娥五号”运回的月壤,届时陈设在现有月壤旁,供观众对比欣赏。
早在北京天文馆成立之初,初代馆长陈遵妫就指出:仅靠天象仪普及天文知识远远不够,还需举办展览、科普讲座、天文观测活动。“它绝不仅是天文电影院,应该是没有围墙的天文学校。”北京天文馆目前仍然以普及天文科学知识为己任,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与观众进行互动交流。
反映航天成果,“航天热”助推“天文热”
朱进说,天文与航天,一个对应“仰望星空”,一个对应“脚踏实地”。不仅特殊的天象能激发群众对天文的兴趣,天文热也同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我国空间站基本构型建成后,民间在观测、拍摄“天宫”时正是同时在仰望星空。北京天文馆也为此举办过不少活动,鼓励天文摄影。
我国首个设置于地外空间的大型可见光天文望远镜“巡天号”光学舱预计将于明年发射升空,届时将获得大量的天文观测资料。有院士建议将这些珍贵的资料第一时间公开,鼓励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参与研究。
离北京太远?这些地方也能感受天文神奇
除北京天文馆外,我国还坐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坐落在浦东新区滴水湖畔。此外,在各地的科技馆中,天文无疑是一个重要的科普主题,如合肥科技馆、东莞科学馆、广西科技馆等。
我国丰富的天文科普资源还体现在日益开放的高校天文系、天体物理中心,例如山东大学威海校区的天文台。不少高校天文院系的博物馆也对外开放。
青藏高原地区,由于远离光污染的影响,为天文观测创造了理想的条件,不少观测站也开始对外开放。还有占地2500平方米的西藏阿里暗夜公园、德令哈天文科普馆,都是天文爱好者的好去处。
监制:郭静
记者:鹤佳
编辑:潘雨薇 彭毓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