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源自longshoreshippingnews
日前美西港口劳资双方达成初步协议,据媒体披露,码头工人到2028年将逐年涨薪,最终加薪幅度为32%,而且工人们还将因疫情期间的英勇贡献获得7000万美元的一次性奖金。平均年薪本来就超过医生、飞行员等高薪职业的美西港口工人,靠着强大的谈判(罢工)能力再次拿下大合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美国港口自动化举步维艰,港口生产效率全球倒数,以及港口业招工越发艰难的现状。都说三角形最稳定,但 似乎没有哪个港口能达成劳动力、自动化、效率的平衡,这一“三角关系”里充满了矛盾与博弈 。
在其他行业,自动化往往是效率的代名词,港口业也正在努力,自动化码头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传统码头也在积极引入远控桥吊、自动化堆场、无人闸口等一系列自动化技术。理想状态下,自动化是港口的长期解决方案,最终可以解决因工作环境恶劣、待遇差等导致的招工难问题,降低人工成本,并高效应对疫情等黑天鹅事件,当然也是对罢工一劳永逸的回应;在自动化的推进过程中也能改善工人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减少安全事故,一定程度上完善工人福利。自动化的支持者如太平洋海事协会(PMA)甚至表示,自动化提高了港口运行效率,使得码头吞吐能力上升、货量上涨,从而创造了更多岗位,总之似乎是劳动力与效率问题的最优解。
但现实却是,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与进步可以提高某些环节的效率(如箱号自动识别),但现有技术条件下,自动化码头整体运转是否比人工操作效率更高一直存在争议,岗位的增加是由于货量自然增长还是码头自动化水平提高也很难说清楚。 而稳定就业是各国政府的基本政策,在西方语境下,任何削减岗位的措施都需要考虑到民众的反弹情绪,何况在经济下行周期,稳就业更是重中之重。在缺乏制度性保障的港口中,港口设备和操作流程的自动化势必会淘汰大批现有工人,并提高对港口工种的要求,从而进一步削弱工人的话语权。在“三角关系”中,自动化强则工人福利弱、就业岗位缩减,中国的港口人们可能体会很深,有世界顶尖的操作效率却没有相应的薪资福利,在港口圈( ID:gangkouquan )每一条关于自动化的新闻下,都有读者留言担忧岗位的流失。
所以强势的美西港口工会一直对自动化百般阻挠,企图逆势而行。他们取得了一定成功,比如肉眼可见的高薪和全面的福利(详见“年薪百万的美西港口工人,又要涨薪了”),对自动化的冲击也有后手,如要求码头自动化的相应补偿,将新增的自动化相关岗位(如自动化设备维修、系统管理等)纳入劳工合同,要求资方建立培训中心培训现有工人转换岗位等。但这并非没有代价, 最直接的体现是美西港口的自动化水平与范围低于其他国家与地区,相对而言“养尊处优”的工人们也没有使码头运转更高效。
长远来看,工会的谈判能力虽然强大,但手段却比较单一,即 罢工,这首先会导致港口停摆,工人消极怠工也会使港口操作效率下降,结果是货物分流,美西港口的货物大量转移至美东,货量减少也就意味着岗位缩减;其次是对供应链的冲击, 美西港口历次为达成谈判目的而罢工,造成港口停摆,波及全球供应链的事迹历历在目。 更深远的影响是,罢工很有效,却会迎来“报复性”的反制措施,激化本就不稳定的“三角关系”。 欧美港口工人都在罢工潮中成功涨薪,但运营商们更加坚定了推动自动化的决心,加速部署“听话”的机器。即使是在焦灼的谈判中,美国供应链特使也强调“港口行业必须自动化”。对于罢工,近日美国共和党议员已向参议院提出新法案,将不上工(no-shows)与按章工作(work-to-rule )等都定义为不公平的劳工行为,并要求工会为罢工期间的损失负责,做出两倍于经济损失的赔偿。据商会估计,美西港口大规模罢工每天会造成10亿美元损失,则工会需要每天赔偿20亿美元。一旦这一法案通过,工会最强大的手段——罢工很可能会成为过去式,还有什么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工人免受自动化的冲击呢?
港口圈( ID:gangkouquan )认为, 没有保障的自动化会牺牲一代工人的福利与岗位,激进的自动化过程则会付出大量成本,而且未必能保证港口效率,但不自动化会损害更多代的利益。要平衡这一“三角关系“,关键是如何在不牺牲劳动力的情况下,推进港口自动化。 无论中外港口,都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自动化技术日新月异,却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保障性制度可供参考,来保障工人们的利益,或者在合理的协商中推进自动化。这个三角矛盾真的可以破除吗?欢迎在留言中分享你的想法。
注:按章工作指员工以不多于其雇员合约所规定的职责范围,并完全依从安全指引之类的守则而不作任何变通的条件下工作,以达到减慢工作进度、降低生产率等令雇主有所损失的途径来表达不满的目的。
关键词: